【輪胎更換】

Mercedes-Benz W212 E200 Continental ComfortContact CC6 225/55/16 3D四輪定位

Hyundai Tucson Goodyear EfficientGrip Performance SUV 215/65/16 3D四輪定位

上禮拜的時候呢?  車主的朋友過來做四輪定位還有輪胎對調~

因為在原廠換了前輪軸承!! 前面現代原廠的定位讓土桑車主不是很放心~

畢竟已經來換過四次輪胎的土桑車主呢~

之前就是因為困擾他很久的定位問題才來找我的~

然而也因為解決了土桑車主長期的磨耗異常問題~

所以才介紹朋友的W212過來換輪胎~

 

 

說到那土桑車主呢~ 上禮拜來的時候我剛好不再~

這個人吼~ 真的是很奇怪~ 當初因為定位的問題過來解決好了~

雖然後來又來換了四次輪胎~ 可是後來那一次又一次的討價還價其實讓我有點小反感~

你就是因為別人做不好的定位才來~  弄好之後每組輪胎都可多跑兩萬公里了~

都已經知道便宜的真相了?  那為什麼在這種節骨眼還要討價還價? 

 

W212車主呢? 跟土桑車主一樣都是從事汽車零件相關行業的~

土桑車主做模具~ W212車主就做成品~最近因為塭仔圳重劃所以把工廠搬來樹林~

哎呀這一大片塭仔圳重劃讓許多鐵皮工廠都被迫搬家或者是停業~

更是讓周遭地區的鐵皮工廠租金整個飆高~

畢竟需求量太大!! 但是能夠租到的廠房又太少~

 

一直以來呢? 樹林這邊就有著許多工廠製造著汽車大大小小的零配件~

小的有車體鈑金!! 大的有水箱護罩甚至是保桿!! 

可是這十幾年來呢?  因為大陸的削價競爭讓台灣這些中小企業打擊很大~

 

 

同樣一隻水箱護罩~ 台灣這邊只要開模量產出來~

大陸那邊只要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強烈複製貼上的製造出來~

光外觀的鍍絡烤漆就要三四百塊的成本~

大陸那邊製造出來整隻可以只賣一百塊人民幣~

車主講到這裡就覺得心酸難過~

 

 

車身外觀這回事~

大家都只注重視覺~材質如何呢? 根本不會去考慮~

然而在時間的潛移默化之下~

台灣這邊是一年比一年更沒有競爭力~

但是大陸那邊卻是一年比一年更蓬勃發展~

 

 

其實像到了車主這個年紀~

都比我爸還要老了~ 

經營了幾十年!! 這個年紀要做的也不是凡事親力親為~

如果下一代要接班? 那就想辦法幫忙鋪路~

如果下一代沒有要接班? 那就是做多久算多久~讓老員工還有事情做就好~

 

然而有個現象很奇怪~

那就是進口車的輪胎更換時機?  好像跟國產車的不太一樣~

像這台W212的輪胎雖然磨到安全線了才換~

比昨天那台WISH磨的更平~~

不過其實這以我的經驗來說已經算是沒那麼誇張的了~

有的進口車換下來的輪胎比這個誇張八百倍~

 

沒有一場戰爭是只靠防守就打贏的~

可是許多人在面臨生活上的變化卻都是靠故步自封來解決現況~

生意不好?訂單變少? 那就從減少營運成本開始~ 

能用外勞的就不要用本土勞工~ 能夠節省成本的? 就不要用太多的原料~

 

 Continental ComfortContact CC6 225/55/16 for Mercedes-Benz W212 E200~

 

Quadriga ATC 1000自動拆裝胎模式起動!

 

 

嘿嘿!

中華民國氣嘴已經列入輪胎更換程序必要零件!

請在跟我念一遍~

換輪胎請把橡膠氣嘴當成消耗品一起換好嗎?

賺個輪胎錢 卻省氣嘴錢 的確是很坑爹的一件事!

 

 

面對大陸的低價策略?  雖然說生意訂單有受影響~

但是在汽車零配件這個區塊還是有利潤可以做~

車主講著之前曾經有客戶從大陸買了W463的車身套件進來台灣要組裝販售~

結果車身套件到了台灣~ 也跟著車子一起到了鈑烤廠~

結果一進去就放了三個月才裝好~

 

怎麼會花三個月才能裝上車? 

W463這款車在台灣雖然不多!! 但是在大陸超多的~ 

雖然零件便宜~ 但是整個完整度以及密合度卻是慘不忍睹~

三個月的時間都花在修改~ 而且只能手工慢慢磨!!

最後有些地方要組裝還只能在看不到的地方打鉚釘才裝的上去~

更不要說那裝好之後的防撞測試了~

便宜的空力套件就只有外型能看~

用的塑膠料不同~ 雖然不至於易燃易爆炸!! 但是一個小碰撞就容易龜裂破損~

事後再用玻璃纖維修補就夠讓你頭痛的了~

 

極致胎圈平衡~

 

 

二刀流! 手搖十字架!

手工輪胎螺絲鎖緊~

 

 

 

輪胎螺絲扭力板手上緊!

眼鏡哥依舊是穩定的輸出!

 

 

Green light in my life !

 

 

3D四輪定位~

 

 

過度的依賴外國勞力~

遇到疫情的時候就尷尬了~

而且如今越南自己經濟也開始起飛~

願意來台灣工作的外勞也越來越少~

便宜其實就好像毒藥~ 一開始的確嚐到甜頭~

可是慢慢的拉低標準卻只會讓自己越來越沒有競爭力~

 

說到底請三十個外勞比較省錢? 

還是請十五個本土勞工比較省錢?

每個老闆的算盤都打的不一樣~

但是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簍子裡?  會發生的問題都是一樣的~

NO1. 台灣早就不能夠靠數量來跟國際競爭了~這時候還削價競爭根本是慢性自殺~  

NO2.太多台灣人把技術移到大陸!! 結果都被大陸給吞食了~

 

 

 

你也許會喜歡

無留言

發表留言